近日研读青年作家郭啸先生的小说《记者站长》感触颇深。笔者把所有的感触搜了一遍,发现小说《记者站长》在新闻职场的表现挖掘方面技术熟练,刻画生动,讽刺辛辣,抨击有力,主要故事情节大多具有代表性,是一篇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十分鲜明的好作品。
凤凰网读书频道在介绍小说《记者站长》时是这样说的:“作品针砭时弊,剑指“新闻腐败”,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拷问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是近年来少有的真实反映新闻记者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佳作。”对此评论,笔者既赞同又持些许不同意见。
第一,小说《记者站长》针砭时弊,剑指“新闻腐败”不假,但是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呼唤传媒业的清风正气,倡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旋律的核心价值观。
换句话讲,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物欲横流的世俗冲击波前,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如何保持洁身自好、如何把握并且用好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舆论监督权利?如何做一个品行高尚的记者?这才应该是小说《记者站长》真正关心的深刻主题。
我们都知道,新闻体制改革一向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敏感区域。在改革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或者尝试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一些中央媒体在报社(编辑部)之外设立记者站,代报社(编辑部)行使采访、组稿的工作,这本来是历史沿袭的一贯做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客观的说,这些记者站也确实十分圆满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完成报社(编辑部)交给的采编任务的同时,他们十分出色地建立了与地方的沟通和联系,保证了新闻的及时传递和下情的准确上达。显然,小说《记者站长》要揭露和剖析的并不是这一类的主流媒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轰轰烈烈,政治气氛越来越活跃,我们的文化宣传领域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而新闻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忱与激情,许多行业以及专业报刊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这些行业及专业报刊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市场,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一点无庸质疑。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一,机构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文化市场繁荣背后乱象横生
三,行业垄断和无序竞争带来恶性效应
四,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五,媒体内部管理机制过于侧重“效益”化
六,法律缺失与管理漏洞
总之,不难看出,上述所有问题在小说《记者站长》中都有精心展示和披露。读到这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小说《记者站长》殚精竭虑,忧国忧民,通过对记者站长“戴为民”的精心塑造和对一连串新闻事件的精彩回放,细腻地释放出作者郭啸先生对记者行当的热爱情怀,表达出他对“主旋律”回归的热切期盼,真是拳拳之心,可圈可点。
我们都知道,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都有鲜明的历史烙记,而且还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换句话讲,文学作品就是真实记录生活的历史档案。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回过头去看看: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一部《新星》发挥了推动改革开放步伐的作用;九十年代,一部《废都》深刻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人性哲学的生活。当历史步伐迈进本世纪后,一大批纪实文学渐行渐近地充斥了“畅销书”书架。就笔者观察,这类作品无论是《驻京办主任》,还是《市长秘书》,其价值除了揭示官场内幕外,最核心的价值还是在于“纪实”二字:通过“纪实”呼唤社会良知、通过“纪实”荡涤社会病垢、通过“纪实”论断大是大非、通过“纪实”恢复清正风气。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小说《记者站长》
小说《记者站长》精心构建了一个“新闻圈”。围绕这个“新闻圈”,一幕幕大戏精彩登场。在这个“新闻圈”里,作者虚构的记者站长、小煤窑矿主、村支部书记、石油公司经理、房地产开发商、县新闻办主任等一干人马,个个真实可信,个个呼之即出,个个都在我们身边找得到“原型”。可以这样说,在小说《记者站长》这部历史档案里,凡是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是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他们都坚信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他们也都为生存计而时不时地游走在政策法规的边缘。不同的人物占据不同的历史地位,不同历史地位的人物扮演着不同的历史角色,这就是小说《记者站长》真实可信的一面。
小说《记者站长》以揭露媒体运作黑幕为手段,意在通过“阳光作业”遏止甚至改变目前纷杂的新闻环境。这就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一般,医生的责任首先是通过问、闻、关、切诊断出病人的症状病因,然后根据病情给出治疗的方案------或对症下药,或实施手术。在这里,小说《记者站长》通过人物刻画、事件展示以及向读者传达出的是非概念,力图告戒“伸手者”莫再伸手,提醒“受害者”不再受害。共同建立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和谐社会秩序。
这里特别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小说《记者站长》虽然以“揭黑”为己任,但是作者并没有丧失对社会主流的信任和信心。
小说《记者站长》为农家出身的记者站长戴为民设计的是一条挣扎、奋斗、沦丧、反思和良知回归的历程。我们千万别小看这条看似老套的创作设计,正是它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作者郭啸先生弘扬社会主旋律、热盼新闻行风正的主观愿望。
读小说《记者站长》,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些情节:每当“戴为民”们得到“情报”,准备向他们的“猎物”下手前,总是瞻前顾后、反复推敲,博弈较量甚至达到“惊心动魄”的程度,生怕失手。他们怕什么?怕贪得无厌的村主任?不是!怕非法开采的小矿主?不是!怕那些屁眼上糊满了屎的腐败官员?当然也不是!那么,“戴为民”们怕的是什么呢?很显然,他们怕的是党纪国法,怕的是正义力量,怕的是社会主旋律。一把无形的利剑始终悬在“戴为民”们的头上,始终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在小说《记者站长》里,那些不良记者最终不是被上级查处,就是得到法纪的严惩。美与丑、善与恶在这部小说里形成鲜明对照,这就是小说《记者站长》给予我们的“主旋律”。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近几年来,我们的党和政府管理部门先后查处了一批在新闻界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基本都是“戴为民”这样的人物,一批新闻队伍里的败类受到严厉惩处。这表明了我们党治理整顿行业风气、净化新闻环境和纯洁新闻队伍的决心。新闻体制改革任重道远,认真正视并且充分研究小说《记者站长》现象,还社会大众一个朗朗乾坤指日可待。
嗟夫!“记者站长”。斯已去矣,后来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