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代同堂”缩小为小家庭
新中国成立初期,家庭结构主要是“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多子女大家庭,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兄弟姐妹。198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启动,独生子女家庭逐年增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等传统大家庭,逐步向父母与儿女“两代”或者夫妻两口小家庭转变,家庭规模趋小。调查数据显示,南昌城市居民家庭户均人口由1980年4.9人下降到2008年2.8人。
从单一性收入转为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南昌居民由单一工资收入逐渐转为多元化收入来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南昌居民收入1989年突破千元,为1324元,2005年突破万元,为10301元,2008年达到15112元,比1978年增长59.7倍。
从温饱到国际中等水平生活
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南昌居民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加,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221元上升到2008年11551元。南昌城市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称恩格尔系数):1980年57.2%,1998年降为49.93%,2008年再下降到35.76%。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标志着居民生活达到国际通行标准的中等水平,即居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转向小康。
从筒子楼“搬”到现代住宅小区
家住豫章后街1号2单元5楼的王小强年过八旬,据他回忆,60年前,大家住的是旧平房、筒子楼。如今,南昌高楼林立,现代化住宅小区多了起来,一家人不再是拥挤在平房中。
从自行车跨入汽车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靠步行,随后发展到自行车、摩托车,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昌部分居民有了私家小汽车。随着交通公用事业的发展,居民外出由闭塞受阻到舒适快捷,出市、出境的公路、水路、铁路、空运已成网络,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任意挑选。
与此同时,南昌公共汽车数量由1981年965辆,上升到2008年的2518辆。公共汽车线路132条,运营线路网络长达2883公里,“的士”拥有量达3673辆。如今人们出行交通由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时代进入汽车时代,居民出行十分方便。
从“求人帮忙”到“花钱买服务”
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人的发展需要中,有提高人口素质的图书馆、博物馆、旅游等服务;在人的享受需要中,有陶冶人们心灵的音乐、戏剧、电视、电影、卡拉OK等服务。